經 文: 尼希米記第5、6章 引言: 基督徒生活中的每時每刻都是一場又一場的屬靈爭戰,而教會的建造也是如此。信徒必須知道,原來仇敵攻擊的方式只有兩種,第一,使徒彼得提醒我們:「務要謹守,警醒。因為你們的仇敵魔鬼,如同吼叫的獅子,遍地遊行,尋找可吞吃的人」(彼得前書5:8);第二,使徒保羅說:「這也不足為怪,因為連撒但也裝作光明的天使。所以他的差役,若裝作仁義的差役,也不算希奇」(哥林多後書11:14-15);聖經揭示了仇敵魔鬼總是以這些技倆來攻擊信徒,或是強暴威嚇,或是誘惑欺騙,目的就是要使神的兒女背棄真道,離開神。我們必須常作警惕,像保羅一樣提醒自己:「免得撒但趁著機會勝過我們,因我們並非不曉得他的詭計」(哥林多後書 2:11)。尼希米記同樣教導我們要留意仇敵是怎樣作工,如何攻擊神的子民。尼希米記第4章指出同心建造除了要抵擋外部仇敵的阻撓外,還要除去建造的人灰心喪膽,懼怕失望;尼希米記第5章警告同心建造還要抵禦內部的衝突,第6章提醒建造的人必須留心從仇敵來的人身攻擊。 A. 謹防來自內部的衝突 (尼希米記第5章) B. 留心仇敵的人身攻擊 (尼希米記第6章) 結 語: 做神的工通常不會一帆風順,而是要遭遇仇敵的攻擊擾亂,自己的灰心失望,內部的紛爭犯罪;但若做工是出於神,神就必會保守到底,這樣,問題和困難就可以迎刃而解,至終必完成神的工作。
創世記 22 章是亞伯拉罕人生中對神信心的高峰。神試驗他,要亞伯拉罕將以撒獻上當作祭物,就是要他獻上晚年從自己所出的兒子。亞伯拉罕知道這兒子是神所賜的,這個要求神自有道理,他就順服。他為神築了第四座壇來獻上以撒。當他舉刀要殺以撒時,神阻止了他,並預備了一隻公羊獻為燔祭。亞伯拉罕給那地方起名叫耶和華以勒,意思就是耶和華必豫備。 1. 信心的試驗 (22:1 - 2) 2. 信心的根本 - 神的話 (17:1 - 8 ;來 11:19) 3. 信心的行動 - 順服 (22:3,5,9 - 10,18) 結論: 來 11:1「信就是所望之事的實底、是未見之事的確據。」此節可以是亞伯拉罕一生的總結,也是我們基督徒當學習的榜樣。
經 文:約翰福音 6:1-15 (馬太福音14:13-21;馬可福音6:30-44; 路加福音9:10-17) 引 言: 耶穌在世上的時候行了許多神蹟,惟獨「五餅二魚」這個神蹟在聖經新約四本有關耶穌生平的福音書裡都有記載;這神蹟的重要和它的獨特性可想而知。耶穌用五個餅兩條魚使五千人吃飽,透過這神蹟使我們知道耶穌是生命之糧、是生命的本體、是生命的源頭,祂更是生命的供應者。不同福音書的記載為我們提供了這神蹟不同的細節,約翰福音特別告訴我們,五餅二魚是一位孩童所獻出的,今天是兒童事工主日,讓我們將焦點放在這孩童的身上,以這個角度來看看這耳熟能詳的神蹟。 1. 一個奉獻的榜樣 _______________ 的奉獻也是 _______________ 的奉獻。 2. 一個屬靈的真理 在我手中的 ____________;在主手中的 ____________。 生命的應用: 甚麼是我應該獻給主的「五餅二魚」呢?
引 言: 今天是母親節,是一個特別慶祝的日子!有一位傳道人曾說過一句話,那就是「身為母親最偉大的意義,也是事實,那就是母親有機會去塑造一個人」,母親的一言一行,絕對深深的影響她的兒女,我們之所以成為今天的你或者我,來自母親的塑造與影響是絕對的。如果這個世界上有人能為你放棄一切,這個人一定是母親,一個平凡又偉大的角色。聖經中有許多母親,然而舊約中的哈拿和新約中的友尼基,是令人特別感動的,堪稱模範母親。 哈拿是: 1. 禱告的母親 (撒上1:10-11) 2. 有信心的母親 (撒上1:14-20) 3. 懂得感恩的母親 (撒上1:26-28) 4. 獻上最愛的母親 (撒上2:19) 友尼基是:敬虔的母親 (徒16:1-2;提後1:5) 結論: 弟兄姊妹們,我們作兒女的,不要忘記尊榮我們的母親,如果母親還在世,這是你的機會,給她一個擁抱,因為她塑造了今天的你,告訴她你有多麼愛她,寫一段感謝文送給她,一段感謝文可能帶給你及你母親之間,一個想不到的影響力,帶著感恩的心為媽媽祝福吧。
引 言: 尼希米記聚焦於教導神的兒女,只有在上帝的幫助下,我們才能從過去的傷害和毀壞中復原,生命得著真正更新的改變;在我們的生活中,重建城牆就是一幅重建那種生命力量的圖畫。 在尼希米記第三章,看到尼希米將建造耶路撒冷城牆的詳細任務分給各人後,猶大和耶路撒冷居民眾志成城、萬眾一心、奮勇地開始重建城牆。然而建造工程並非就此毫無阻礙,直到順利完工的;事實上,神的工作很少是一帆風順的,神在哪裡做工,仇敵魔鬼撒旦也在那裡殷勤地做工,破壞神的工程,更要破壞建造的人。 1. 外部阻撓 - 冷嘲熱諷 2. 民眾灰心 - 疲憊喪膽 結語: 勝過敵人的冷嘲熱諷和自己的疲憊喪膽的武器: 1. __________ 2. __________ 3. __________


